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

  •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

    高永久;杨龙文;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互嵌互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框架下愈加内聚的政治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使这一政治共同体进一步维系共同政治生活、增进共有政治认同、形塑共享政治文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中国式民主新形态,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营造稳定民主环境、供给基本社会共识、培育健全政治人格。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分别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政治构件和实践主体属性,在“民主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交汇融合,既创造了人类民主政治文明新形态,又推动多民族国家建设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二者相互耦合、同频共振,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联动机制,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环。

    2025年04期 No.26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变革图景与挑战应对

    许锋华;吕鑫源;

    在数智时代,数字智能技术广泛而深入地融入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呈现出崭新的变革图景。生活化的教育叙事、多元主体平等交互的教育结构、泛在具身的教育场域与“精准滴灌式”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但技术变革也伴随挑战:“流量至上”的算法逻辑解构教育使命,“网络圈层”的出现冲击共同价值认同、“受众中心”逻辑降低内容导引效力、“信息流瀑”现象削弱话语影响力。为此,需要通过制度规约坚守教育使命,打破圈层强化价值引导,优化场景提升渗透效能,丰富媒介增强话语影响力,应对数智时代带来的挑战,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稳致远。

    2025年04期 No.268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协同共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性阐释

    蒋永发;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不同侧面,二者内在贯通、协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凸显人口规模巨大的强劲动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推进理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维护和平发展的格局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激发人口潜能,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实现共同富裕,打牢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根基;赓续文化血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低碳发展,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中华民族和平稳定发展。

    2025年04期 No.268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研究

  • 激活与重塑:贵州山区传统聚落的内生性发展路径研究

    聂森;邓林;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内生性发展理论,结合贵州山区传统聚落独特的地域特征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借助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究传统聚落内生性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发展策略;从文化传承、产业协同、生态空间重塑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其对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机制,以此推动贵州山区传统聚落实现从“输血、造血”向“活血”的转变,为我国山区传统聚落的内生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No.268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中间景观”的生成理路与文化表征——以保山市新寨村为例

    田宇;郑宇;

    乡村振兴推动了当代我国乡村社会整体景观格局的快速变迁。本文从动态实践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新寨村“中间景观”的生成逻辑。新寨村的咖啡种植与生计转型为中间景观的生成奠定了地方性基础;围绕咖啡展开的村寨改造实践构筑了其核心空间;静态与动态文化符号的相互叠加和持续演进,进一步促成了中间景观从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的整体拓展。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生计与审美等文化表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交汇,编织了咖啡主题中间景观的生成纹理。多元行为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以及人与咖啡的交互实践,共同推动了跨地域的社会认同、审美共识与文化意义的深度建构。

    2025年04期 No.268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从生态扶贫迈向生态富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农村生态资源的治理逻辑

    王继应;杜焱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天然优势和宝贵财富,实现生态资源高效能治理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难点。文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资源治理政策的演进脉络,发现其大致经历生态扶贫、生态脱贫和生态富民三个阶段。政策变革深受生态治理理念变迁、经济体制演进与治理模式转型等深层结构影响,其演进机制主要包括政策调整成本、协同效应、学习效应与适应性预期的综合作用。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需立足县域推动乡村生态资源高效转化,并充分考量村庄格局演化和经济周期影响;另一方面应优化价值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产品价值共享,夯实共同富裕的生态制度基础。

    2025年04期 No.268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块链赋能边疆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逻辑、风险与因应策略

    杨映竹;

    边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进边疆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为破解边疆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方案。然而,传统认知局限、技术标准不一致、制度更新滞后,以及监管缺位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困境,将阻碍边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转型。因此,需统筹技术双重性,主动从价值认知、技术攻关、安全监管、制度设计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以推动区块链赋能边疆治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2025年04期 No.268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新质生产力同群效应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

    阮崇友;林晟炫;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及其同群效应正成为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基于2014—202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同群效应,以及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同群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在民营企业中该影响效应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知识溢出和合作研发是新质生产力同群效应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键中介路径。据此,本文提出激发新质生产力同群效应影响力、提高知识供给能力、深化合作研发机制等策略,以期切实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268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竞争的常态化监管进路

    寿晓明;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基础模型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基础模型在宏观行业上属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范畴,并且其微观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从而导致其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基础模型在竞争过程中存在着市场竞争风险、科技创新风险和消费者福利风险,而且现有市场监管存在监管规则的治理滞后、监管体系的协同性缺陷和监管工具的结构性失衡等困境。因此,在常态化监管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模型竞争治理范式必须明确常态化监管的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原则,以促进基础模型竞争治理的发展;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基础模型竞争规范、构建多方协同监管机制,以及推动基础模型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等措施,实现对基础模型竞争的常态化监管。

    2025年04期 No.268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技术赋能与结构优化

    周恩宇;赵浪;谢梦;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本研究聚焦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的影响,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显著抑制碳排放,此结论经缩尾处理与剔除直辖市样本检验后仍成立。其内在机制是通过技术创新的升级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来抑制碳排放。政策异质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在碳排放交易权政策试点区域,尽管短期内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可能伴随着技术、设备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暂时增加,但从长远视角来看,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对于非试点地区而言,其碳排放量有望得到抑制。门槛效应检验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基于能源结构的非线性关系。

    2025年04期 No.268 10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研究

  • 神圣旅程、地方经验与多方互动:乌镇戏剧节旅游仪式过程探析

    李虎;俞怡汝;

    乌镇戏剧节是我国戏剧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每年举办期间都能吸引数十万名游客。乌镇戏剧节旅游可视为一种“神圣的旅程”,是包含快乐的期待、神圣的时光和回归日常三阶段的仪式过程,契合格拉本提出的“旅游仪式三段论”特征。同时,基于自身的地方经验,乌镇戏剧节旅游仪式过程也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细节上的独特性,包括仪式的准备阶段时间线更长、过程更曲折,展演阶段仪式性事件更丰富、游客更具沉浸感,结束阶段存在较长时间的“跳板期”和持续性的线上狂欢等。这些特性的形成,源于多方力量的角逐,既受准备阶段“黄牛”介入的影响,也是展演阶段主办方积极营造线下良好氛围的结果,还与当下青年群体的意义系统建构密切相关。

    2025年04期 No.268 11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敦煌壁画舞姿复现:从形貌到实貌的立体式探究

    李琦;宗学良;

    敦煌壁画,作为丝路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展现了乐舞艺术千年的辉煌成就。本文基于敦煌壁画舞姿的复现策略,追溯历史脉络,回归历史现场,力求还原史实面貌与核心精神。通过细致分析壁画图像,深入剖析舞蹈动态,重塑其历史镜像;依托身体语言,激活敦煌舞蹈的活态传承,使其在当代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敦煌舞蹈创新发展与广泛传播。敦煌壁画舞姿通过多重路径交织的方式,实现从形貌到风貌再至实貌的立体式复现,将静态的壁画图像转化为鲜活的舞蹈形象,彰显敦煌乐舞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守正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学术探索和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No.268 13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生态美学看风景书写——以《巡山:艾克拜尔·米吉提生态文学作品集》为中心

    李小红;

    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新作《巡山:艾克拜尔·米吉提生态文学作品集》,收录了其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十年创作的小说、散文精品。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风景”为切入点,通过自然风景的书写唤起原乡记忆,挖掘民俗风景背后潜藏的复杂情感结构,进而呈现生态现实。同时,传承中国传统美学“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以丰富生动的细节为风景构型,于形似与神似间,将生态美学观念内化,书写出生态文明的现代性和未来性价值。

    2025年04期 No.268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者论坛

  • 守边记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护边员的实证研究

    哈依沙尔·卡德尔汗;

    本文基于新疆克州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护边员的田野调查,探究边境牧区守边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作用。研究表明,护边员群体通过代际口述、物质遗存等载体,构建起具象化的集体记忆符号系统,承载着边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认同。在新时代背景下,守边记忆资源依托双重路径实现创造性转化:一是融入“兴边富民”等国家战略,将守边实践嵌入区域发展,强化国家认同;二是借助新媒体传播与教育传承体系,推动守边精神的现代化转型。这种记忆的符号建构与创新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化根基,通过“家国同构”逻辑,将共同体理念转化为边疆可感知的精神纽带,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维护边疆安全稳定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04期 No.268 15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旅融合促进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可可托海特色小镇为例

    孙晓晨;

    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以来,新疆西北部的可可托海镇依托红色工业遗产、多元民族文化、地方历史遗存与自然山水等资源,以“红色工业文化+”旅游为核心驱动,构建“多元民族文化+”旅游与“自然山水·地方历史+”旅游协同互促的“一核两翼”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该模式推动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心理等维度形成互嵌式交往互动,有效拓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与深度。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典型案例,其经验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也对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5年04期 No.268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文化符号融入美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王国军;

    美术教材承载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符号学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的当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静态的中华文化符号转化为学生的活态文化认同?现有研究或止步于教材文本分析,或仅停留于课堂观察,缺乏“符号设计—符号复现—认同内化”的完整证据链。本文以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结合254幅多民族小学生绘画作品,首次通过实证研究,探究教材符号被学生解码、重组并内化为认同的过程与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教材符号的“具象—综合—抽象”分层设计、“显性—隐性”逻辑编排,能有效促进学生创作中共性符号的高频复现,有力印证了教材对文化认同内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发现,面对数字化和全球化浪潮,教材中现有符号在多样性、更新频率及阐释深度上略显不足,教学偏重临摹,社区融入缺位,这些均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文化认同的深化。为此,本文提出“教材—教学—社区”三位一体联动路径,助力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美育支撑。

    2025年04期 No.268 17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二届中华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

    李婉莹;

    <正>~~

    2025年04期 No.268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声明

    <正>为更加规范、合理、安全、高效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给学术研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科技伦理挑战,构建以学术诚信和创新发展为核心的人机协同的科研新秩序,西北民族大学期刊社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规范声明如下:1.本社所有期刊不接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参与署名的稿件,稿件的原创内容和核心观点必须由研究者本人完成。

    2025年04期 No.268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第十三届甘肃省优秀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载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热点问题和重大活动,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025年04期 No.268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