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洛肯;刘影;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的审美特征。本文旨在呈现中华文学史上长期被掩埋的文学面貌和文化心态,剖析八旗女性诗人的创作机制和文学活动网络,揭示八旗诗媛的文学主体意识和性别观念的演变轨迹。八旗女性诗人融合血缘、姻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有力推动着八旗文学世家的发展和壮大,赓续汉文诗学的文脉传承,构建起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的文学生态,弥合了与男性文人之间的隔阂,推动中华文学逐步走向一体化。
2025年03期 No.267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宏武;刘东方;
魏晋时期,大量外来物通过朝贡、商贸等途径传入中原地区后深受士人喜爱,这些外来物在为士人的社会生活增添新鲜色彩的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文学创作活动因外来物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新变化,小说文本呈现出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辞赋中的外来物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不少文学作品借外来物这一载体表达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外来文化随着外来物的传播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5年03期 No.267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龙成松;
敦煌写卷中保存的《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是唐代越州地区重要的史料,也是一篇文辞婉丽、思想典重的碑文。《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文记录了诸暨香严寺经藏从天宝年间创建、大和年间补葺到大中年间立碑纪念的完整过程,其文句被后世作品广泛引用。《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以单篇的形式,从时空悬隔的诸暨传播到敦煌,或与归义军时代搜求经藏的运动有关,其中有两个人物可能起了关键作用,即越州诗僧栖白、归义军幕僚山阴人张球。敦煌写卷《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文见证了中古时期寺院碑铭文学作品创作、接受、传播的复杂生态。
2025年03期 No.267 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