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论

    田钒平;苏韦铨;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服务“两个大局”、推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快形成民族理论领域“两个结合”原创性理论成果的时代要求,关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创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效。在认知层面,需要秉承社会性建构理念,构建起具有肩负国际主流意识形态责任、服务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权益功能的认知体系。在学科规范层面,应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指导地位,构建兼具整体性逻辑叙事和人民本位性导向的科学原则框架。在体系构成层面,亟须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实践论等五个维度,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凝聚规律、建设理路、价值内涵和实践要求等理论要素。

    2025年03期 No.267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益慈善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功能与路径探析

    赵伟成;周中之;

    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底蕴、价值驱动与实践旨归等方面深度契合。支持和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能够通过“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以“互助共享”推动深度互嵌、以“凝聚共识”提升自信自觉、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以公益慈善助推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互嵌性更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以深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为出发点,积极培育各族人民的公益慈善意识,提升行善互助的内生动力;丰富和创新公益慈善的活动类型,开拓各族人民互动往来的多元情境与载体;健全与完善公益慈善激励机制与监管治理体系,强化支持保障力度。

    2025年03期 No.267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民族学研究

  • 文化资本视角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

    巫达;陈开雯;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基于西部边疆H镇的田野调查,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与教育选择的主体性逻辑。研究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快速推广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理性选择,其工具性价值(社会融入、经济转化)与文化认同功能相辅相成。本文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主流文化资本具备制度性优势,民族语言作为潜在文化资本同样存在传承需求,由此提出双向发展路径,促使二者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形成互动增益,通过场景化分工与资本转化达成共生。此举既有助于破解民族语言保护难题,也能为多民族地区语言政策优化提供“文化驱动—制度支撑—实践创新”的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No.267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牧民柳条利用的本土智慧及其当代转化价值——基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田野调查

    岳小岭;敖其;

    在鄂尔多斯高原沙地,牧民柳条利用的本土智慧是地方性知识的典型代表。这套知识体系源自牧民与自然生态的长期互动,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牧民就地取材搭建蒙古包、编织生活器具;创新发展出“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治沙技术,通过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固沙造林;将柳条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形成了“物尽其用”的可持续利用模式。这套柳条利用体系不仅有效固沙改善生态,还承载着祭敖包的文化符号价值,同时作为柳编技艺的非遗载体,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研究表明,这种动态适应的知识体系不仅推动了牧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更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超地方性”经验,有力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意义。

    2025年03期 No.267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列宁先锋队政党社会动员的深刻根源、实现机制及其启示

    周凯;王冲;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从残酷革命环境中诞生的先锋队政党,往往没有雄厚的政治资源积淀,缺少稳定的经济资源支持,缺乏强大的国家暴力机器支撑,唯有通过广泛而强有力的社会动员,才能促进政党革命目标的实现。先锋队政党通过意识形态说服、组织纪律保障、道德品格彰显、群众利益关切、情绪情感调动等,构建了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巨大潜能的动员机制。从现实启示来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持续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坚守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擅长引导社会心理及群体情绪,这些都是先锋队政党有效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实践准则。

    2025年03期 No.267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俄罗斯及中亚四国的《反极端主义法》基本原则探析

    王文娟;何星亮;

    在全球恐怖主义威胁持续存在的背景下,极端主义作为恐怖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严重危害着国家安全。在此形势下,《反极端主义法》成为各国依法遏制极端主义、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一手俄文资料,深入剖析上海合作组织创始成员国俄罗斯及中亚四国的《反极端主义法》,揭示其共同确立的“五位一体”反极端主义原则体系,即保护公民权利与利益原则、国家安全优先原则、预防治理原则、合作原则和违法必究原则。这一原则体系为全球反极端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规范基准、程序要件与价值平衡范式。

    2025年03期 No.267 5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王超;李越;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本研究从科技、绿色和数字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黄河流域8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β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探讨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的“俱乐部收敛”特征;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在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中,必须依据地域特征,挖掘并发挥其独特优势,同时,应实施统筹规划与合作,以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No.267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符号编码与符号解码: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变革机制——基于贵州Z县苗绣产业的实证分析

    陈晓琳;李亚雄;

    探究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变革的实践机理,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题中之义。本文基于符号消费视角,以贵州省Z县苗绣产业为个案,阐释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变革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变革的关键,在于对乡村文化产业传统的符号编码和解码过程进行衍生与革新,其深层实践逻辑体现为:数字技术在符号编码、符号再造、符号展示和符号消费四个环节中,赋能乡村文化资源的采集和数字化转化、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诠释、文化产品的多维度呈现,以及文化产品多重价值的融合和增值。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最终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符号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深度交融,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进而促进传统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2025年03期 No.267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导身份传播的形态及策略——一个类型学的视角

    梁建业;刘畅;

    从类型学的视角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身份传播领域展现出多样化形态,对不同传播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组织传播中,它强化了科层制权威,提升了意见领袖话语权,削弱了信息宰制;在大众传播方面,通过重构“新闻专业主义”,其推动了大众参与新闻流通,削弱了“把关人”角色的影响力,促进了个体与大众议程交互;在网络传播领域,其使得个体可以同时扮演信息的传递者与自媒体的角色,导致身份界限模糊,极易引发信息茧房现象。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显著地改变了身份传播的主体构成、内容要素以及传播动因,即传播主体向机器智能转变,内容要素更加丰富且能够自主传播,传播动因基于身份认同实现开放自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互和社会交往方式。

    2025年03期 No.267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合型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合约治理逻辑——基于西北L县的考察

    梁伟;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合约稳定性已成为关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复合型治理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西北L县的农业合约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构建地方政府、市场主体、村社集体与农户的协同治理合力,是提升农业合约稳定性的关键。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制度嵌入与行政激励为核心的行政治理机制是合约治理的外部控制机制,为合约履行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优化合约控制权结构、履约过程监督以及“以合约治理合约”为核心的市场治理机制是合约治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与农户通过优化合约控制权结构及强化全流程监督,实现对合约关系的精细化管理;以关系嵌入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机制是合约治理的补充性控制机制,为合约双方提供了非正式支持,有效增强了农业合约的稳定性。

    2025年03期 No.267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文学交融视野中的八旗诗媛文学网络

    多洛肯;刘影;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的审美特征。本文旨在呈现中华文学史上长期被掩埋的文学面貌和文化心态,剖析八旗女性诗人的创作机制和文学活动网络,揭示八旗诗媛的文学主体意识和性别观念的演变轨迹。八旗女性诗人融合血缘、姻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有力推动着八旗文学世家的发展和壮大,赓续汉文诗学的文脉传承,构建起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的文学生态,弥合了与男性文人之间的隔阂,推动中华文学逐步走向一体化。

    2025年03期 No.267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士人生活与文学作品的新养分

    丁宏武;刘东方;

    魏晋时期,大量外来物通过朝贡、商贸等途径传入中原地区后深受士人喜爱,这些外来物在为士人的社会生活增添新鲜色彩的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文学创作活动因外来物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新变化,小说文本呈现出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辞赋中的外来物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不少文学作品借外来物这一载体表达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外来文化随着外来物的传播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5年03期 No.267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敦煌写卷《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碑文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考论

    龙成松;

    敦煌写卷中保存的《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是唐代越州地区重要的史料,也是一篇文辞婉丽、思想典重的碑文。《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文记录了诸暨香严寺经藏从天宝年间创建、大和年间补葺到大中年间立碑纪念的完整过程,其文句被后世作品广泛引用。《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以单篇的形式,从时空悬隔的诸暨传播到敦煌,或与归义军时代搜求经藏的运动有关,其中有两个人物可能起了关键作用,即越州诗僧栖白、归义军幕僚山阴人张球。敦煌写卷《越州诸暨香严寺经藏记》文见证了中古时期寺院碑铭文学作品创作、接受、传播的复杂生态。

    2025年03期 No.267 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者论坛

  • 高铁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空间错位的影响——基于中国265个地级市的实证检验

    赵春晓;白永亮;

    本研究基于2003—2022年中国26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深入分析高铁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空间错位的影响效应与多维异质性表现。研究表明:两业集聚空间错位程度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且高错位城市正逐渐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传导。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两业集聚空间错位能够显著正向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对加大两业集聚空间错位具有0.0193倍的乘数效应,且该结论具有较强稳健性。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积极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城市异质性以及地区异质性,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城市以及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2025年03期 No.267 15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价值、维度与策略

    何建春;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特定的问题境遇和历史语境下,生发出多元的功能指向与时代价值,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也是进行民族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顶层设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图示,科学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立足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唯有实现理论术语的革新、理论范式的转换与理论叙事的证成这三者的辩证统一、相互支撑,才能深入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实践策略。

    2025年03期 No.267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实践——以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例

    王子奇;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文化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文艺宣传队和文艺作品激发各民族创作热情;改革开放后,文艺会演成为国家法定文化活动,经政治引领、主题创新与社会动员,构建起中国特色制度化运作体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仪典。文艺会演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为:一是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创作及构建立体传播网络,实现文化治理中的资源重组;二是通过周期性展演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集体记忆;三是通过文化符号共享与展演记忆构建,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身份的事实性认同。

    2025年03期 No.267 17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